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5-6-10 13:08:35

一、培养目标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或行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原则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生物医学电子与医疗仪器

2. 生物力学与仿真工程

3. 生物制药工程

4. 分子医学工程

5. 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32学分)

模块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基础知识

模块

5120361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必修≥

8学分

5120361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5120181002

硕士研究生英语

64

2

1

5120062102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54

3

1

 

 

 

 

 

 

专业知识

模块

 

 

 

 

 

 

 

 

 

 

 

 

专业知识

模块

 

 

 

 

 

 

 

 

 

 

 

 

 

5120154002

工程生理学

32

2

1

 

 

 

 

 

 

 

必修≥

8学分

 

 

 

 

 

 

 

 

 

 

 

必修≥

8学分

 

 

 

 

5120154004

现代医学信号处理(双语)

32

2

2

5120154005

医学图像处理

32

2

2

5120156001

生物医学图像编程实现技术

32

2

2

5120152003

医疗仪器安全与监管

32

2

2

5120154003

生物力学(双语)

32

2

1

5120154011

分子生物学

32

2

1

5120154007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2

2

1

5120154006

分子模拟的原理和应用

32

2

1

5120154014

分子药理学

32

2

2

5120156041

表观遗传学

32

2

1

5120156042

分子肿瘤学

32

2

1

5120154010

药物合成与实验

32

2

1

5120154012

医学基础

32

2

2

5120154013

病毒学(双语)

32

2

1

5120154009

量子化学

32

2

1

5120154015

生化分析

32

2

1

5120154017

中药化学与实验技术

32

2

1

5120156019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

32

2

2

5120156032

病毒学实验技术

32

2

2

5120156033

实验药理学

32

2

2

5120154008

分子生物物理学

32

2

1

5120156024

生物信息学

32

2

2

5120156029

分离与纯化技术(双语)

32

2

2

 

 

工程知识

模块

 

 

5120156021

生物医学超声学

32

2

2

 

 

必修≥

4学分

 

 

5120156002

医学模式识别

32

2

1

5120156018

生物力学仿真工程

32

2

2

5120156022

血流动力学

32

2

2

5120156023

生物医学统计学

32

2

1

5120156020

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

32

2

1

5120156038

数据库与软件开发

32

2

2

5120156039

生物医学光子学

32

2

2

5120156040

医学工程智能系统

32

2

2

5120156025

药物设计方法与应用

32

2

2

5120156028

量子生物学(双语)

32

2

2

5120156035

物理有机化学

32

2

2

5120156036

天然产物化学

32

2

1

5120156037

有机与生物波谱分析

32

2

2

5120156034

免疫学(双语)

32

2

1

5120156031

现代药物分离与分析技术

32

2

2

5120156030

药物化学(双语)

32

2

2

5120156003

生物技术制药

32

2

2

 

 

 

 

综合素养

模块

 

 

5120367001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16

1

2

 

 

 

 

 

选修≥

6学分

 

 

 

5120067001

六西格玛管理

32

2

2

5120117002

生产作业管理

16

1

1

5120117001

统计分析方法

16

1

1

5120117003

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16

1

1

5122017001

科技文献检索

16

1

2

5120257002

知识产权与法规

16

1

2

5120187001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

2

5120187003

第二外国语法语

64

2

2

5120187004

第二外国语俄语

64

2

2

5120004000

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16次,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

 

1

1-6

实践训练

模块

5120005000

校内实践训练0.5

 

2

3-5

必修≥

6学分

5120005001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0.5

 

4

5120005002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1

 

6

注:课程学习原则上一学年内完成,注意第一学期安排的饱满度。

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

(一)完成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环节。学位论文应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应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相应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要立论正确、反映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设计内容符合国家标准。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一般不少于3 万字。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进行完整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每位研究生在达到所在学科对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方可申请学位。

学位论文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数据准确可信,文字流畅,书写规范,讨论深入,在本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具体要求和安排如下: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检查在第四个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完成,原则上开题报告完成一年以上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反映出硕士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有新的见解。

(四)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学校规定的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内(毕业后一年)满足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学位。

六、在学期间取得成果的基本要求

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获得受理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项,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

七、 其他说明

1. 指导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施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校内导师主要承担课程教学、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校外导师主要指导实践训练、参与招生选拔、指导项目研究等工作,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2. 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分校内实践训练(0.5 年)和在企业、医院或产学研基地实践0.5 年或1 年几种方式,组合方式由各专业领域自行确定。(1)校内实践训练根据学科研究方向由校内指导教师确定,内容有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实习,采用参加技能训练课程和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工程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后提出申请,由校内指导教师签字认定记2学分。(2)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 建议是第3至第4学期。实践内容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商定,要制定详细的实践内容及计划,学生在完成项目实习后,需提交实践报告,企业考核盖章记学分。到实践基地训练0.5年,记4学分,需完成校内实践训练;到实践基地训练1学年,记6学分,并免校内实践训练。

本方案自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