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 085201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生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控制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信号检测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熟知现代制造装备与检测仪器的操作手段,具备机电产品研制、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原则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数字化制造与自动化装备
2. 现代机械系统设计
3. 机电液一体化设计与制造
4. 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
5. 机械装备强度与动态分析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32学分)
模块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基础知识
模块
|
5120361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1
|
必修
|
5120361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5120181002
|
硕士研究生英语
|
64
|
2
|
1
|
5120062101
|
数值分析
|
54
|
3
|
1
|
必修≥
3学分
|
5120062102
|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
54
|
3
|
1
|
5120062106
|
矩阵论
|
36
|
2
|
2
|
专业知识
模块
|
5120012001
|
机械振动(必修)
|
48
|
3
|
1
|
必修≥
8学分
必修≥
8学分
|
5120012002
|
机电接口技术(必修)
|
32
|
2
|
1
|
5120012003
|
机械设计、制造与检测(必修)
|
32
|
2
|
2
|
5120012004
|
PLC应用技术(双语)
|
32
|
2
|
2
|
5120012005
|
机构分析与综合
|
32
|
2
|
1
|
5120012006
|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
|
32
|
2
|
1
|
5120012007
|
计算机测控技术
|
32
|
2
|
2
|
5120012008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
32
|
2
|
1
|
5120012009
|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
32
|
2
|
2
|
5120012010
|
机器人学
|
32
|
2
|
1
|
5120012011
|
制造系统监控技术
|
32
|
2
|
2
|
5120012012
|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
|
32
|
2
|
1
|
5120012013
|
机电伺服驱动技术
|
32
|
2
|
2
|
5120012014
|
现代控制工程
|
48
|
3
|
1
|
工程知识
模块
|
5120013001
|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
32
|
2
|
1
|
必修≥
4学分
|
5120013002
|
现代数控技术
|
32
|
2
|
1
|
5120013003
|
工程振动测试与分析
|
32
|
2
|
2
|
5120013004
|
数控曲面加工技术基础
|
32
|
2
|
2
|
5120013005
|
机电产品研发(必修)
|
32
|
2
|
2
|
5120013006
|
设备故障诊断
|
32
|
2
|
1
|
5120013007
|
汽车制动技术与检测
|
32
|
2
|
2
|
5120013008
|
先进制造技术基础
|
32
|
2
|
2
|
5120013009
|
快速成型技术
|
32
|
2
|
2
|
5120013010
|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
|
32
|
2
|
2
|
5120013011
|
机械疲劳强度
|
32
|
2
|
2
|
5120013012
|
设备综合工程学
|
32
|
2
|
2
|
5120013013
|
并联机构分析基础及应用
|
32
|
2
|
2
|
5120013014
|
微分几何与齿轮啮合原理
|
32
|
2
|
2
|
5120013015
|
机器视觉及其工程应用
|
32
|
2
|
2
|
5120013016
|
DSP技术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
32
|
2
|
2
|
5120013017
|
微机电技术
|
32
|
2
|
2
|
5120013018
|
电液伺服控制技术
|
32
|
2
|
2
|
5120013019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32
|
2
|
2
|
5120013020
|
电力电子系统设计
|
32
|
2
|
2
|
5120013021
|
焊接过程质量控制
|
32
|
2
|
2
|
5120013022
|
焊接电弧行为与控制
|
32
|
2
|
1
|
5120013023
|
微控制器高级应用技术
|
32
|
2
|
2
|
5120013024
|
复合材料力学
|
32
|
2
|
2
|
5120013025
|
水液压传动技术
|
32
|
2
|
2
|
5120013026
|
机械动力学
|
32
|
2
|
2
|
5120013027
|
高等动力学
|
32
|
2
|
1
|
5120013028
|
现代实验力学
|
32
|
2
|
2
|
5120013029
|
断裂力学
|
32
|
2
|
2
|
5120013030
|
计算力学
|
48
|
3
|
1
|
5120013031
|
非线性动力学
|
48
|
3
|
2
|
5120013032
|
弹性理论
|
48
|
3
|
1
|
5120013033
|
非线性计算力学
|
32
|
2
|
2
|
5120013034
|
板壳理论
|
32
|
2
|
2
|
5120013035
|
软件开发管理工程
|
32
|
2
|
1
|
5120013036
|
数据库技术
|
32
|
2
|
1
|
5120013037
|
现代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
|
32
|
2
|
1
|
综合素养
模块
|
5120014001
|
机械行业生产技术与研发实例(必修)
|
16
|
1
|
2
|
选修≥
6学分
|
5120014002
|
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前沿(必修)
|
16
|
1
|
1
|
5120367001
|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
16
|
1
|
2
|
5120067001
|
六西格玛管理
|
32
|
2
|
2
|
5120117001
|
统计分析方法
|
16
|
1
|
1
|
5120117002
|
生产作业管理
|
16
|
1
|
1
|
5120117003
|
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
16
|
1
|
1
|
5122017001
|
科技文献检索
|
16
|
1
|
2
|
5120257002
|
知识产权与法规
|
16
|
1
|
2
|
5120187001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64
|
2
|
2
|
5120187003
|
第二外国语法语
|
64
|
2
|
2
|
5120187004
|
第二外国语俄语
|
64
|
2
|
2
|
5120004000
|
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16次,公开作学术报告1次)(必修)
|
|
1
|
1-6
|
实践训练
模块
|
5120005000
|
校内实践训练0.5年
|
|
2
|
3-5
|
必修
6学分
|
5120005001
|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0.5年
|
|
4
|
5120005002
|
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1年
|
|
6
|
备注:实践训练模块中“校内实践训练”要求通过在校内机电系统测控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内,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或是参加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等活动获得工程训练,并提交实践报告。
实践训练模块中“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实践” 要求围绕实践课题,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0.5年,记4分。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1年记6分。要达到能独立开展机电装备设计、制造、检测、管理等某一方面实际工作的目的,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并提交实践报告。
五、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
1. 开题环节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完成一年以上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3)文献阅读不得少于15篇,其中国外文献不得少于5篇。
(4)开题报告要求详尽叙述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拟将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5)开题报告会由专业学位硕士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开题报告审查专家组应由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3或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中应有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2. 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完成,要由导师组织3或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依照开题报告的内容,检查专业硕士的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理论推导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难题,进一步细化技术研究方案,对于在研究中实际中发现某环节的技术方案确实不可行的,要对该环节的研究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3. 学位论文标准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论文。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成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及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的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论文既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论文研究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机械专业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要立论正确、反映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设计内容要符合国家标准。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一般应在3万字左右。
4. 论文答辩环节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进行完整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每位研究生在达到所在学科对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方可申请位。
(2)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学位论文应有 2位专家评阅,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及工程技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答辩委员会应由 3位或5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不得进入答辩委员会);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 论文答辩会议应有记录,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学校规定的在学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内(毕业后一年)满足取得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学位。
六、在学期间取得成果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获得受理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项,或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北京工业大学。(“发表”包括论文已取得正式录用通知的情况。)
七、其他说明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指导方式上,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有半年以上的下企业实践实习训练,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习要达到能独立开展机械设计、制造、检测、管理等某一方面实际工作的目的。下企业实践实习训练完成后,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企业对实习期间的考核评价结果,由指导教师审核合格的学生,方可由院研究生管理秘书认定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4或6学分。
3. 在校外企业实践半年,且审核合格的认定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为4学分。
4. 在校外企业实践一年,且审核合格的认定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为6学分。
5. 校内实践训练学分为2学分,获得方法可以是两类中的任一类。其一是参加校内机电系统测控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指导教师指定的实践项目,并有指导教师考核,认定为2学分。其二是是参加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等活动,由竞赛指导教师出具参赛证明,由院研究生管理秘书认定2学分。
本方案自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